海洋强国这五年: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路径
来源:中国海洋外宣第一官网-海洋门户网站 | 作者:proa68cfd | 发布时间: 2018-03-14 | 287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近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1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万亿元。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

近年来,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大战略支撑下,中国海洋经济的活力愈发凸显。其中,海洋经济“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优势与不足

自2000年“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以大型央企为主力的涉海企业对外投资遍布全球,不仅包括渔业、航运港口、海洋油气等传统海洋产业,也广泛涉及海洋装备制造、海水利用、海上风电、海洋服务业等新兴海洋产业。

其中,获得大范围“点赞”的主要包括以下产业:

一是海洋油气业“走出去”。中海油是中国海外海洋油气投资最重要的企业,海外业务遍及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勘探区净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其中东南亚是业务量最大的地区;公司海外资产占总资产之比、海外收入和产量占总量之比都在三分之一以上。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一些民营石油企业也开展了一定量的海外海洋油气项目。

二是航运港口业“走出去”。中国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直接带动了航运业的飞跃式发展。为扩大运力,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保障航运安全,航运企业纷纷“走出去”。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航运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良机。航运企业“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航线拓展速度加快,海外港口投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三是船舶业“走出去”。船舶业是中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船舶业高度外向型,国际化程度很高。中国船舶制造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较少,“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船舶出口。20世纪90年代,世界造船业形成了以日本、韩国、欧洲和中国为代表的“四极格局”。完工量、新订单量和手持订单是衡量一国船舶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的这三项指标自2004年开始迅速提升,2010年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中国三项指标分别占全球的41.9%、45.5%和44.6%,均位居世界第一。

四是海洋渔业“走出去”。海洋渔业已发展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海洋渔业“走出去”形式多样,如收购外国渔业公司、海外养殖投资、远洋渔业等,远洋渔业是最重要的形式。中国远洋渔业起步于1985年;2016年远洋渔业产量198.75万吨;作业遍及40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及南极海域。

五是海水利用业“走出去”。中国海水利用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海水淡化技术趋于成熟,完全掌握反渗透法、蒸馏法两大主流海水淡化技术,设备造价比国外同类设备低,吨水成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企业相继开展了多个海水淡化“走出去”项目。

六是海上风电业“走出去”。中国海上风电业发展较快,逐步开始了“走出去”的步伐。华锐风电是较早涉及国际海上风电市场的企业,目前已居于国际海上风机供应商前列,同时涉足海上风电的安装。

七是海洋旅游业“走出去”。近年来,中国旅游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广泛投资于国际旅游产业,部分投资涉及到海洋旅游产业。

八是海洋工程(海工)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开始大力承接全球订单,中国自主研发的部分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中国新接海工订单量占全球的41%,首次超过韩国,居世界首位。

综合而言,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与韩、日等国相比,中国船舶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相对较弱,从船舶出口结构来看,仍以油船、散装船等传统船型为主,承接的订单中高端产品占比较少;中国已成为世界远洋渔业大国,但在装备水平、作业方式、资源探测能力等方面与远洋渔业强国差距明显;总体上看,中国海工产业仍未处于全球海工产业链的高端行列。


2012 年7月29日,海南赴南沙渔船船队返回三亚

挑战仍存

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过程中仍面临不小挑战。

其一,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仍集中在以海洋油气、港口、海洋渔业、海洋基础设施为主的传统海洋产业,技术层次偏低;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代表着未来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海洋新兴产业的“走出去”刚刚起步。

其二,涉海企业“走出去”风险防范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相对于陆域经济,由于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远离陆地的经营环境,投入大、周期长的行业特点,海洋经济的风险更高。加之“走出去”所到的东道国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更放大了涉海企业“走出去”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涉海企业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其三,金融服务有待加强。海洋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风险高,“走出去”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目前中国为涉海企业“走出去”提供的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首先,国内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大型企业可借助国际金融市场融资,中小企业则缺乏资本市场有效支撑。其次,以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为主的政策性金融对企业规模和盈利前景要求高,主要服务对象为大中型国有企业;商业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中小企业在信贷、抵押等方面无法满足银行要求;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第三,中国现行法规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较严。


2015 年8月13日,在马耳他瓦莱塔的上巴拉卡花园,一艘马耳他船喷出十几米高的水柱向中国航海家翟墨带领的“2015 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船队致敬

新路径何在

目前来看,新阶段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区位和产业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是海洋经济“走出去”的重要选择。“海上丝路”由三条蓝色经济通道组成:第一条是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该通道贯穿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重点领域包括航运、港口、沿海经济特区建设等;第二条是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重点投资产业包括航运、海洋油气、远洋渔业、旅游等;第三条是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主要着眼于北极地区和北极航道的科考及未来的利用。

第二,推动中国航运港口企业“走出去”,鼓励航运物流企业继续扩展远洋航线,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鼓励各类企业以独资、合资、BOT、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在全球重点地区参与重要港口码头的建设和运营;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形成中国通畅、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大通道。

第三,推动中国企业的海外油气投资。要继续扩大在东南亚的海洋油气开发力度;做好未来实施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准备;在北海、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等开发较成熟的区域,中国企业主要采取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进入,在业已成型的开发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东非等开发格局尚未完全成型的地区,则要采取独资、合资等多种方式深度介入,争取成为重要的开发力量。

第四,支持和鼓励中国涉海企业参与北极区域的海洋经济合作,主要涉及航运、远洋渔业、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

第五,继续鼓励和支持船舶企业“走出去”。一方面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加快造船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端化,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进造船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抢占高端船舶国际市场。

第六,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壮大大洋性渔业。在远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国家新建一批远洋渔业海外基地;加强远洋渔业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培育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增强远洋渔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七,重点推进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走出去”过程中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海上合作中心等,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八,着力推动海洋金融、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法律服务等海洋服务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走出去”提供服务。其中,金融服务的加强是当务之急,相关改革也正在推进当中。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人民银行、国家海洋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围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银行、证券、保险、多元化融资等领域的支持重点和方向。

王宏指出,意见的发布实施,对于增强金融服务海洋领域实体经济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者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上丝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